來源:半導體行業(yè)觀察 在英特爾內部有這樣一個組織,他們致力于前沿技術的研發(fā),應變硅、Hi-K金屬柵極、FinFET等技術均是出自他們之手。他們就是——英特爾組件研究團隊,是英特爾技術開發(fā)(Technology Development, TD)部門內的一個研究組織。在摩爾定律即將走到極限的時刻,這個組織又在進行哪些研究? 作為IEDM的“?汀,英特爾近日在IEDM上展示了一些新技術突破。 背面供電:超越PowerVia 英特爾是較早進行背面供電技術的芯片公司之一。 說到背面供電技術出現(xiàn)的契機,就不得不談及芯片互連的瓶頸。隨著摩爾定律推動晶體管密度的不斷增加,傳統(tǒng)的芯片設計面臨了嚴重的互連瓶頸。在有限的空間內,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性能需求,傳統(tǒng)的面向上(front-side)供電和信號傳輸設計開始顯得不足。 為了優(yōu)化芯片的性能,尤其是減少電阻和電容的影響,需要一種新的設計方法。背面供電技術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能夠分離供電和信號傳輸路徑,從而減少這兩者之間的互相干擾。 英特爾的PowerVia背面供電技術有效地解決了上述挑戰(zhàn)。通過在晶體管的背面實現(xiàn)供電,PowerVia技術使得晶體管的兩側均能實現(xiàn)互連,并通過垂直連接實現(xiàn)兩層互連間的通信。這種設計允許將背面互連專用于供電,使用大截面、低電阻的導線,而將前面的互連主要用于信號傳輸。這樣,每個互連層可以針對其主要功能進行優(yōu)化,無需在供電和信號傳輸之間做出妥協(xié)。 ![]() 將供電線路從芯片的前部轉移到背部,不僅提升了芯片的性能,而且為前部互連釋放了空間,減少了工藝復雜性和成本。這種分離導線的方法提供了顯著的性能提升,并有助于進一步的微型化發(fā)展。英特爾的PowerVia技術將于明年生產(chǎn)準備就緒。 而現(xiàn)在,英特爾組件研究團隊已經(jīng)開始著手研究超越PowerVia的未來技術。如下圖所示,英特爾引入了一項創(chuàng)新技術——背面觸點。這項技術的引入標志著英特爾在單層器件設計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允許單個晶體管層從上、下或同時從兩側進行連接。 背面觸點的主要作用是通過背面的大截面導線直接向晶體管供電,從而繞過傳統(tǒng)的電路路徑,顯著提高了供電效率。這種設計的直接好處包括減少了單元內的金屬使用量,降低了電容和寄生電容效應,從而提高了開關速度并減少了功耗。此外,由于無需為PowerVia預留額外空間,能夠在相同的芯片面積內實現(xiàn)更緊密的組件布局,進而增加了晶體管密度。 ![]() 值得一提的是,該背面觸點技術可以與 PowerVia一起部署,也可以單獨部署。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圖像分析,可以觀察到英特爾已經(jīng)有能力制造出對稱的背面觸點。背面觸點從頂部和底部看起來非常相似,而英特爾將在 IEDM 2023上展示的電性能表現(xiàn)表明,這種背面觸點不僅在幾何形狀上非常相似,而且在電性能表現(xiàn)上也非常相似。 背面觸點技術與PowerVia渴望在堆疊技術上發(fā)揮關鍵作用。晶體管堆疊技術是微電子行業(yè)的一項重要創(chuàng)新,它致力于在單位面積上增加晶體管數(shù)量。這種技術通過在PMOS晶體管上疊加NMOS晶體管,創(chuàng)造出新的拓撲結構,以實現(xiàn)更高的芯片性能和密度。晶體管堆疊的一個核心挑戰(zhàn)是如何同時為堆疊層的頂部和底部晶體管提供電力和信號。而這兩種技術共同為晶體管堆疊提供了高效的能源和信號分配。 在當下的芯片設計中,散熱成為芯片工作者的一大難題。英特爾已經(jīng)證明,PowerVia技術在同等功率密度下,其熱性能和響應與傳統(tǒng)的非背面供電設計基本一致。此外,研究表明,使用背面觸點技術不會對熱性能造成負面影響,這一發(fā)現(xiàn)對于確保芯片在高性能操作下的穩(wěn)定性至關重要。 總之,通過創(chuàng)新的互連解決方案,英特爾正推動晶體管技術向更高的性能和密度邁進。 3D堆疊架構:超越RibbonFET CFET或3D晶體管堆疊被認為是下一代晶體管縮放的主流架構。在3D堆疊結構領域,我們都知道,英特爾提出了RibbonFET技術,在2023的IEDM上,英特爾組件研究團隊展示了其在晶體管尺寸縮減架構方面的最新進展,超越了RibbonFET技術。 為了推動晶體管的尺寸縮減,英特爾在2023年成功地將單片式NMOS和PMOS結合在一起,并通過PowerVia和直接背面設備接觸,展示了在單個鰭片和多晶硅層上的緊湊型反相器設計,并在多晶硅層實現(xiàn)了60納米的接觸間距。這表明,通過這些技術,英特爾正在推動晶體管技術向更小尺寸的發(fā)展,同時保持高性能和集成度。 ![]() 上圖右側描述了英特爾構建的結構類型 這些成果標志著英特爾在晶體管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特別是在提高集成電路的密度和減小晶體管尺寸方面。通過這種創(chuàng)新的3D堆疊技術,英特爾在推動電子器件向更高性能和更小尺寸發(fā)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材料創(chuàng)新:超越硅邊界 隨著科技發(fā)展,對于更高的功率密度和能源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在5G和電源領域。在去年的IEDM 2022上,不僅為300毫米硅基氮化鎵晶圓的制造開辟了新路徑,而且在功率傳輸效率上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實現(xiàn)了比行業(yè)標準高出20倍的增益,并刷新了高性能供電的記錄。 ![]() 今年,英特爾再次推進界限,展示了一種大規(guī)模的3D單片工藝,這項工藝巧妙地將氮化鎵和硅CMOS技術融合在一起,采用了稱為“層轉移”的技術在300毫米硅晶圓上完成。這項技術,被稱為“DrGaN”,標志著CMOS驅動器與氮化鎵功率器件集成的新時代。 早在2004年,英特爾首次提出了DrMOS概念,即將CMOS驅動器與硅功率器件集成。這個當時的先鋒想法,如今已經(jīng)成為個人電腦和數(shù)據(jù)中心供電的行業(yè)標準,并在市場中廣泛傳播。這種集成技術通過減少寄生參數(shù),提供了更高的功率密度解決方案,從而使硅晶體管能夠提供更高效的供電解決方案。 氮化鎵功率器件是近年來才興起的新型半導體材料,由于其卓越的電氣性能,迅速成為行業(yè)的焦點。直到去年,英特爾才發(fā)布具有20倍優(yōu)勢的氮化鎵功率器件。更為突出的是,英特爾實現(xiàn)了將氮化鎵和硅CMOS技術在同一晶圓上進行3D單片集成的里程碑。 英特爾堅信,通過DrGaN集成,未來計算的功率密度和效率需求將得到滿足。這一信念基于氮化鎵晶體管固有的優(yōu)勢,能夠在不犧牲性能的前提下,提供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更優(yōu)的能效。從DrMOS到DrGaN,英特爾展示了其在行業(yè)中的領導地位和對技術進步的深刻理解。 結語 在摩爾定律挑戰(zhàn)的邊緣,英特爾組件研究團隊再次展現(xiàn)了其對半導體行業(yè)不懈追求的承諾。他們所追求的,不僅是解決當前的技術挑戰(zhàn),而是提前預見并主導下一代計算的未來。英特爾的這一系列創(chuàng)新不僅僅是技術的飛躍,更代表了一種無畏探索未知、永不滿足的精神,一種將理論變?yōu)榭捎|碰實踐的勇氣,以及對半導體未來美好愿景的堅定信念。 附:英特爾在2023 IEDM發(fā)布的前沿技術論文包括: 【1】 《通過背面供電和3D堆疊實現(xiàn)面向未來制程節(jié)點的技術創(chuàng)新》(Process Innovations for Future Technology Nodes with Back Side Power Delivery and 3D Device Stacking) 【2】 《60 納米柵極間距堆疊式 CMOS 逆變器的實現(xiàn),結合PowerVia和直接背面觸點技術》(Demonstration of a Stacked CMOS Inverter at 60nm Gate Pitch with Power Via and Direct Backside Device Contacts) 【3】 《DrGaN:采用E模式GaN MOSHEMT和三維單片硅 PMOS的300mm硅基GaN功率開關集成CMOS驅動器技術》(DrGaN : an Integrated CMOS Driver GaN Power Switch Technology on 300mm GaN on Silicon with E mode GaN MOSHEMT and 3D Monolithic Si PM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