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偷偷偷久久伊人大杳蕉,色爽交视频免费观看,欧美扒开腿做爽爽爽a片,欧美孕交alscan巨交xxx,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蜜桃

使用 MP5000 系列實現(xiàn)并行測試同步

發(fā)布時間:2025-10-20 17:56    發(fā)布者:eechina
關鍵詞: MP5000 , 并行測試
作者:泰克科技

引言

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fā)展和電氣化轉型的推動,半導體芯片市場的增長要求制造商在不犧牲測試精度的情況下,提高測試和驗證的吞吐量。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一種方法是并行測試,即同時對多個器件進行測試。一旦測試流程被驗證,它就必須被復制以滿足生產(chǎn)需求。這引入了新的挑戰(zhàn),包括通道間的時間同步以及擴展帶來的額外成本。

Tektronix MP5000 系列模塊化精密測試系統(tǒng)旨在滿足并行測試需求。高密度1U主機MP5103可配置多達 3 個模塊化源表單元(SMUs)和/或電源單元(PSUs),實現(xiàn)最多6個獨立通道。MP5103 支持 Test Script Processor (TSP),并可通過 TSP-Link™ 輕松擴展至最多32臺主機。本應用筆記重點介紹如何在標準半導體與光學表征測試中實現(xiàn)6通道并行同步。

新觸發(fā)模型,帶來新測試可能性

精確計時的并行測試的關鍵是觸發(fā)模型,它用于協(xié)調各儀器通道的操作。傳統(tǒng)儀器使用固定觸發(fā)模型,動作順序固定,握手控制能力有限。這些模型在需要多個通道時功能受限,編程困難。而沒有觸發(fā)模型或觸發(fā)模型過于靈活的儀器雖然易于編程,但通常無法在測試步驟之間提供精確計時,從而導致測試延遲或因不當?shù)臏y試條件損壞器件。

MP5000 系列結合了傳統(tǒng)性能與靈活性的優(yōu)點,創(chuàng)造了新的 TriggerFlow® 觸發(fā)模型。該觸發(fā)模型完全可定制,采用模塊化流程圖風格。用戶可以在觸發(fā)模型中以任意順序控制儀器的動作與設置。通過各種延時與通知模塊,可以在通道之間實現(xiàn)精確計時與握手,而無需復雜的外部觸發(fā)代碼。

借助 TriggerFlow 觸發(fā)模型,只需幾個步驟即可從構思到執(zhí)行:
1.        計劃:確定所需的測試流程,包括儀器設置、掃描配置、所需通道數(shù)及計時要求。
2.        擴展:為測試中的每個通道繪制流程圖。將步驟擴展為 MP5000 可用的觸發(fā)模型模塊。
3.        構建:將流程圖中的模塊替換為代碼,以建立觸發(fā)模型。編程事件與延時,實現(xiàn)精確計時。


圖 1:TriggerFlow 提供 4 種模塊類型,可在固定模型之外自定義測試流程

接下來將通過示例演示如何在并行條件下同步通道,并構建 TriggerFlow 模型。

示例:雙通道 MOSFET 曲線族

對 MOSFET 的輸出特性進行表征至少需要 2 個 SMU 通道:
        一個通道在柵極端子上施加階躍電壓偏置并進行測量;
        另一個通道在漏極端子上執(zhí)行電壓掃描并測量電流。

該測試序列如圖2所示。
        藍色方塊表示測量點;
        綠色虛線箭頭表示同步點。

在測試過程中:
        漏極通道通知柵極通道啟動;
        當漏極開始掃描時,會發(fā)送測量開始與結束的通知,以協(xié)調掃描;
        在掃描結束時,漏極必須通知柵極進入下一個階躍。

傳統(tǒng)方式下,這必須通過嵌套 for 循環(huán)來編程,以在柵極的每個電壓階躍上重復漏極掃描。這種順序執(zhí)行的方式導致測試時間更長。

MP5000 使用單個 MSMU60-2 模塊的兩個通道簡化了此過程。其 TriggerFlow 模型如圖3所示,其中通道 1 連接柵極,通道 2 連接漏極。當一個動作依賴另一個動作時(例如,漏極掃描需在柵極電壓切換后開始),就會使用 notify-wait(通知-等待)模塊對。
        當一個動作完成時,觸發(fā)模型執(zhí)行一個 notify 模塊。
        此信號可以路由到其他事件,或直接發(fā)送到另一個觸發(fā)模型中的 wait 模塊,該模塊將暫停直到接收到該事件。

這樣可以保證:
        一個觸發(fā)模型完成后,另一個觸發(fā)模型立即開始執(zhí)行,無延遲;
        各個模型繼續(xù)并行運行,直到遇到新的時間控制模塊。

當測試中需要重復操作或做出分支判斷時,則使用 branch(分支)模塊。在 MOSFET 的案例中,branch 模塊用于對生成掃描與采集測量的模塊進行循環(huán),從而將這部分測試簡化為 3 個模塊。此外,還可以使用額外的 notify 模塊來確保柵極測量與漏極測量同時進行。


圖 2:MOSFET 曲線族測試序列


圖 3:MP5000 在 MOSFET 漏極曲線族測試中的觸發(fā)模型

圖 5 顯示了該觸發(fā)模型序列在示波器上捕獲的輸出。柵極波形(上方)與漏極掃描(中間)完全同步,時間上無顯著延遲。


圖 5:MOSFET 曲線族測試輸出,柵極電壓(上)、漏極電壓(中)和漏極電流(下)。

示例:雙通道 VCSEL LIV 表征

對發(fā)光器件(如 LED、激光器和 VCSEL)進行光-電流-電壓(LIV)特性表征時,要求儀器通道分別控制不同器件,但仍需保持緊密同步。
在此示例中:
        一個 SMU 通道對激光二極管進行正向電流掃描并測量電壓;
        另一個通道測量獨立光電二極管檢測到的電流。

這些測試中的許多需要脈沖信號,以防止熱效應,因此光電二極管的測量必須在正確的時刻進行,即激光二極管開啟或穩(wěn)定輸出時。此測試如圖 6 所示。


圖 6:光電二極管與激光二極管對的 LIV 表征

在 TriggerFlow 中,此測試被轉換為 2 個觸發(fā)模型:
        一個用于源出并測量;
        另一個僅用于測量。

再次使用 notify-wait(通知-等待)模塊對 來協(xié)調動作完成的時機,并通過 branch(分支)模塊重復部分步驟以執(zhí)行掃描。此外,還包含一個常數(shù)延時(constant delay)模塊,用于在測量開始前提供額外的等待時間。此測試的觸發(fā)模型如圖7所示。


圖 7:用于 LIV 表征的 MP5000 觸發(fā)模型

當執(zhí)行該測試時,圖 8 所示的結果波形展示了二極管的典型正向電壓特性(上方),以及光電二極管電流的測量結果(下方)。同樣,這些波形是同步的,測量中沒有額外的間隙或延遲。


圖 8:LIV 觸發(fā)模型的輸出,激光二極管電壓(上)、激光二極管電流(中)、光電二極管電流(下)

示例:6 通道同步

同步并行測試可以包括所有通道或通道組,它們要么運行相同的測試,要么運行必須在相同時間啟動的不同測試,或者依賴某個通道的動作來驅動其他通道。

我們可以將前兩個示例與另外 2 個 SMU 通道上的簡單波形源出相結合,并在每個模型的開頭添加一個 wait(等待)塊,從而使所有6個通道同時啟動。完整的并行測試如圖9所示。


圖 9:6 個觸發(fā)模型并行運行

第五個模型通過源出操作塊(source action blocks)改變輸出電平,并通過常數(shù)延時塊(delay constant block) 控制脈沖的時間,從而執(zhí)行脈沖掃描。第六個模型使用源出步驟(source action step)與常數(shù)延時塊生成正弦波。這兩個模型都在輸出開始時使用 重疊測量塊(measure overlapped block) 啟動測量。這樣,SMU 可以在后臺執(zhí)行測量的同時繼續(xù)運行觸發(fā)模型中的其他模塊,本質上是利用高速數(shù)字化儀來捕獲輸出波形。這兩個模型都沒有使用 notify-wait(通知-等待)模塊對,因為它們獨立于其他通道運行,只在啟動點上同步。

在圖10中,示波器捕獲到的執(zhí)行結果顯示:每個通道在相同時間啟動,并且并行執(zhí)行。


圖 10:在示波器上捕獲的 6 通道執(zhí)行結果

在圖11中展示了通過 Python 開發(fā)的 GUI 儀表板繪制的 SMU 通道采集數(shù)據(jù)。這復制了器件數(shù)據(jù)表上通常會顯示的表征測試結果。用于執(zhí)行此示例的代碼可在 Tektronix Github 獲取。


圖 11:使用 Python 繪制的 6 個通道的測量數(shù)據(jù)

結論

該示例展示了在 6 個通道上并行運行,并執(zhí)行 4 個彼此獨立、但各自需要不同操作和不同同步水平的任務。這種并行測試應用可以通過 TSP-Link™ 同步觸發(fā)模型,進一步擴展到更多主機。MP5000模塊化精密測試系統(tǒng)通過采用可自定義、用戶友好的觸發(fā)模型,旨在實現(xiàn)高密度和高吞吐量測試。它提供了從驗證到生產(chǎn),構建最適合的自動化測試系統(tǒng)所需的靈活性。更多了解MP5000系列模塊化精密測試系統(tǒng),https://www.tek.com.cn/products/ ... ecision-test-system

本文地址:http://m.54549.cn/thread-894442-1-1.html     【打印本頁】

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或網(wǎng)友發(fā)布,目的在于傳遞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我們將根據(jù)著作權人的要求,第一時間更正或刪除。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發(fā)表評論 登錄 | 立即注冊

關于我們  -  服務條款  -  使用指南  -  站點地圖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我們
電子工程網(wǎng) © 版權所有   京ICP備16069177號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