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fā)出一種新型分子,可在接近月球暗面夜間的極低溫環(huán)境下存儲數據,為高密度信息存儲技術帶來突破。相關成果發(fā)表于《自然》(Nature)期刊。 該單分子磁體能在100開爾文(約零下173攝氏度)下保持磁性記憶,較此前80開爾文的紀錄顯著提升。若技術成熟,郵票大小的存儲設備可容納比現有技術多100倍的數據,每平方厘米可存儲約3TB數據,相當于4萬張CD或50萬個TikTok視頻。 隨著互聯網數據量激增,傳統(tǒng)硬盤依賴多原子協(xié)作的磁化存儲方式面臨瓶頸,而單分子磁體僅需單個分子即可存儲數據,有望大幅提升存儲密度。但此類技術長期受限于超低溫環(huán)境。研究指出,新分子雖仍需零下173攝氏度的低溫,但已高于液氮冷卻溫度(零下196攝氏度),使得大型數據中心的應用成為可能。 突破關鍵在于分子結構的創(chuàng)新:稀土元素鏑被兩個氮原子以近乎直線的構型固定,并通過烯烴分子穩(wěn)定結構。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團隊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量子力學行為,證實該構型能顯著提升磁性能,為未來可在更高溫下工作的分子磁體設計提供了范本。 研究展望稱,這項技術或將在未來推動數據存儲領域的革新。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