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偷偷偷久久伊人大杳蕉,色爽交视频免费观看,欧美扒开腿做爽爽爽a片,欧美孕交alscan巨交xxx,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蜜桃

基于頻譜分析儀二代身份證讀卡器測量

發(fā)布時間:2015-11-12 10:54    發(fā)布者:designapp
關鍵詞: 頻譜分析儀 , RFID , 讀卡器
  1. 關于RFID
  RFID是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英文縮寫,它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識別高速運動物體并能同時識別多個標簽。
  最基本的RFID系統由閱讀器(Reader)、電子標簽(Tag)亦即應答器(Transponder) 和天線(Antenna)三部分組成。其工作原理是Reader發(fā)射一特定頻率的無線電波能量給Transponder, 用以驅動Transponder電路將內部的數據送出,此時Reader便依序接收解讀數據, 送給應用程序做相應的處理。發(fā)生在Reader和Transponder之間的射頻信號的耦合類型有兩種。
  (1)電感耦合。變壓器模型,通過空間高頻交變磁場實現耦合,依據的是電磁感應定律。電感耦合方式一般適合于中、低頻工作的近距離射頻識別系統。典型的工作頻率有:125kHz、225kHz和13.56MHz。識別作用距離小于1m,典型作用距離為10~20cra。
  (2) 電磁反向散射耦合:雷達原理模型,發(fā)射出去的電磁波,碰到目標后反射,同時攜帶回目標信息,依據的是電磁波的空間傳播規(guī)律。電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適合于高頻、微波工作的遠距離射頻識別系統。典型的工作頻率有:433MHz,915MHz,2.45GHz,5.8GHz。識別作用距離大于1m,典型作用距離為3—l0m。
  閱讀器根據使用的結構和技術不同可以是讀或讀/寫裝置,是RFID系統信息控制和處理中心。閱讀器通常由耦合模塊、收發(fā)模塊、控制模塊和接口單元組成。閱讀器和標簽之間一般采用半雙工通信方式進行信息交換,同時閱讀器通過耦合給無源應答器提供能量和時序。在實際應用中,可進一步通過Ethernet或WLAN等實現對物體識別信息的采集、處理及遠程傳送等管理功能。
  2. 連接范例
  范例使用山東神思電子的通用二代居民驗證機具,需要測量該讀卡器的工作頻點和發(fā)射功率。由于該讀卡器工作時不間斷向空間發(fā)射RF,因此只要使用頻譜儀和普通RF天線即可直接測量讀卡器的信號。為了避免空間雜訊的影響,可使用環(huán)形近場天線。將環(huán)形天線連接到頻譜儀RF輸入端(如圖1),再將環(huán)形天線接收斷靠近讀卡器感應區(qū)(如圖2),這樣就構成一套簡單易行的RFID讀卡器測試系統。
  


  圖1
  


  圖2
  3. 信號的捕獲和測量
  設置GSP-830中心測量頻率為13.56MHz,Span 5MHz,參考電平20dBm,RBW自動(30KHz),游標1打開,Trace B實時更新,限制線關閉。
  當讀卡器上不放置二代卡片(讀卡器不讀卡)時,讀卡器持續(xù)向空間發(fā)射13.56MHz,功率15dBm的RF信號,如圖3紅色曲線所示。該RF信號也可用示波器觀察到,如圖4所示。
  


  圖3
  


  圖4
  當將二代卡片(Tag)放置在讀卡器感應區(qū),Tag感應到讀卡器RF發(fā)射信號的電磁場,憑借感應電流所獲得的能量向讀卡器返回存儲在芯片中的信息,返回信號是一個載波13.56MHz的雙邊帶調制信號。讀卡器讀取信息并解碼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統進行有關數據處理,讀取速度為每秒一次。
  GSP-830頻譜儀同樣可以對Tag的返回信號進行量測。天線耦合方法如圖1和圖2所示。并設置頻譜儀中心頻率為13.56MHz,Span 5MHz,參考電平20dBm,RBW自動(30KHz),Trace A峰值保持。捕獲到的Tag返回信號如圖3綠色曲線所示,兩個邊帶的頻率分別為12.7MHz和14.4MHz。
  4. 結語
  以上使用固緯頻譜儀檢測RFID讀卡器的應用實例也是一種通用檢測方案,可廣泛應用在RFID讀卡器和主動式電子標簽研發(fā)過程中的調試、產線的檢驗等多個方面。
  由于RFID本身有著十分寬廣的使用領域,如物流和供應管理、生產制造和裝配、航空行李處理、郵件/快運包裹處理、商用POS機、文檔追蹤/圖書館管理、動物身份標識、運動計時、門禁控制/電子門票、道路自動收費等,因此該套測試解決方案的應用前景也是非常可觀的。
                               
               
本文地址:http://m.54549.cn/thread-156199-1-1.html     【打印本頁】

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或網友發(fā)布,目的在于傳遞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第一時間更正或刪除。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發(fā)表評論 登錄 | 立即注冊

相關視頻

關于我們  -  服務條款  -  使用指南  -  站點地圖  -  友情鏈接  -  聯系我們
電子工程網 © 版權所有   京ICP備16069177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